(续上)
四东瀛篆刻界的新一代导师
在徐氏印谱之中,有两位受印人乃是徐三庚的东瀛弟子。“大迂”“寻常百姓家主人” 乃是为日本篆刻家圆山大迂所刻。圆山大迂(1838—1916,名真逸,号大迂,斋名学步庵),出生于名古屋著名的酿造世家,其篆刻师承贯名海屋,著有《学步庵集》《篆刻思源》等。大迂乃是近代日本来华学习篆刻的第一人,《广印人传》(卷十六)称其 “自幼喜好操持铁笔,因中日篆法有所不同,遂渡海来中国,拜徐三庚为师,尽得其中奥秘”。
图片
大迂偶然获得清人的数枚印章,钦佩其刀法极为精妙,于是在明治十一年(1878)渡海入清,师从徐三庚学习篆刻,又跟随杨岘、张熊学习书法、花卉。在篆刻这一技艺上,大迂深得徐氏真传(并且在徐氏生前为其辑录《似鱼室印蜕》)。大迂回国之后,将徐氏的书、印技艺介绍至日本,值得指出的是 —— 此前的日本篆刻界惯用单面刃的刻刀,而随着大迂传入中国的双刃刻刀,遂给日本篆刻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。
秋山纯(字俭为,号白岩、碧城),是徐三庚的另一位日本弟子。秋山纯在渡海来清之前便已有书法基础,其后听从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建议,来华学习书法。明治十九年(1886),秋山纯与何如璋一同离日赴沪,经由当时在上海经营 “乐善堂” 的岸田吟香的介绍,于次年拜入徐三庚门下。
图片
秋山纯跟随徐氏学习书法、篆刻三年,学习刻苦勤奋,颇得精髓。归国之时,徐氏为其书写了一文凭,其文如下:
本立而道生,文字之道,独不然乎!日本俭为秋山纯,自丁亥春从予肄业,于今既三年矣。专习篆隶六朝,后潜心篆刻,迄无荒谬废弛等情,已上其堂极其奥。所谓根本先立者,其进有不测者焉。予门非鲜,谙练精熟如俭为者,盖不易得。况俭为异域之人,以身委道,涉海远来,不胜欣喜。予爱其心志之切,嘉其慧学之熟,立此文凭以与焉。然俭为犹富春秋,能不安于今日,益期他年闻达,潜精积思,庶几凌驾古人,是予所企望也。光绪十五年十月日立文凭,徐三庚。介绍:岸田吟香。
图片
五杨柳扶风的篆书新面
归国之时,秋山纯携带回徐氏书作,在日本宣扬其于华所学到的书艺。他曾与圆山大迂一道,在日本为介绍徐三庚的艺术而积极奔走,徐氏的书法、篆刻遂得以在日本传播开来,如西川春洞(1847—1915)、中村兰台(1856—1915)等,皆是受徐氏影响颇深的书法篆刻家。
在晚清艺坛,身为印人的徐三庚在当时颇具声誉。相较于篆刻,他的书法虽说声名稍显逊色,但在当时的书坛亦占据一席之地。下面,且将其所擅长的篆、隶、楷诸体分别论述之。
图片
晚清的印家,皆能遵循 “印从书出” 的篆刻创作模式,故而对于篆书一体,无不精心钻研。徐三庚的篆书风格,大致有两条路径:其一为仿效《天发神谶碑》,另一则继承了邓(石如)、吴(让之)的小篆书风。《天发神谶碑》(276 年)笔法奇异独特,体势方正近似隶书而适宜入印,晚清邓石如一系的印家多有从中取法之人。入印的同时亦用于书,如吴让之、赵之谦等,他们的书、印都曾借鉴此碑。
徐氏印作中风格类似《天发神谶》且有纪年最早的,是二十九岁所刻的 “心在山林” 朱文印,这表明其在创作上接触到此碑的时间甚早。此类效仿《天发神谶》的风格更多地呈现于徐氏的书作之中,并且贯穿其一生。
图片
相对而言有所不同的是,在吴、赵的篆书创作里,取法《天发神谶》的书风并非主流,然而对于徐氏来说,此类书风在其书作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。徐氏此类篆书作品的风格较为稳定,以三十九岁的《论画小传》篆书题端与六十二岁的《临〈天发神谶碑〉》篆书四屏相比较,差异并不大,只是到了晚年,用笔更为苍劲老辣,结体愈发趋于夸张修饰。具体而言,字中笔画横粗纵细,显然是受到了隶书写法的影响。而横画两端刀截般的效果与纵画收尾 “倒薤叶” 的形状,则是直接仿效《天发神谶》的笔法。与吴、赵篆书柔畅的写法不同,徐氏的用笔迟缓涩滞而富有金石韵味,此又与其篆刻取法 “浙派” 的切刀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图片
总之,在此类篆书中,徐三庚能够统摄起沉厚的用笔与婀娜的字形,赋予动静相互结合的审美效果,这实非易事。
相对来说,徐氏另一路继承邓、吴的篆书则更为世人所熟知。在徐三庚所处的时代,邓石如以汉碑额意趣所开创的篆书新风已然成为习篆的正统之途。考察徐氏印作,有二十九岁所刻的 “风流不数杜分司” 朱文印,从印文来看,显然属于邓篆的风格。众所周知,“印从书出” 的篆刻实践,需要印家具备篆书技法的支撑,因此,徐氏对邓篆的学习,应当在二十九岁之前。在 “汪守安印” 的边款中,徐氏曾如此表达对邓、吴的推崇之情:“完白晚年,苍浑神理,近代惟仪征吴让之能得其妙。” 此虽为论印之语,但亦可移用于书法。
图片
显而易见,邓、吴二人,不管是篆刻还是书法,皆是他学习的楷模。现藏于日本荣丰斋的 “海上望云图” 篆书额,用笔婉转圆润,风格极似吴让之,此作可印证徐氏篆书与邓、吴的渊源。
作为一位极具个性的书家,徐三庚对邓、吴的学习自然不会亦步亦趋。光绪九年(1883 年)所作的《人物传》篆书册(现藏于上海朵云轩),乃是徐氏的篆书代表之作。此册书风虽归属于邓篆一脉,但与邓、吴的篆体已有所差异。在用笔方面,邓篆刚健婀娜,吴篆趋于柔畅婉约,徐篆则更偏向轻盈;在字势上,邓、吴结体纵长,此册则取横势,变为方扁,且字中笔画的弧度亦随之增加,从而更显得姿容妩媚、绰约多姿。对于徐氏此路篆书,赞誉者称其为 “吴带当风”,但也因其有时用笔纤弱或过于强调曲线而遭人诟病。
图片
以上两条篆书路径,风格差异较大:前者仿效《天发神谶碑》,采用侧锋方笔,沉厚拙朴而又飞扬灵动;后者继承邓、吴篆体,运用藏锋圆笔,姿态轻盈。能够同时将两种不同的笔法、审美风格汇聚于笔下,可见徐氏在技法、审美层面均有着出色的驾驭与把握能力。若仅从书写层面而言,前者未必逊于后者(甚至更胜一筹),但徐氏此路篆书,毕竟存有太多原碑的样貌。相对而言,继承邓、吴的一路则更能反映出其本人的精神,也更能代表其篆书的成就,并且在徐氏 “印从书出” 的篆刻实践中,此路风格的篆书亦被运用得更为广泛。
对于徐三庚的篆书(包括篆刻),后人常常将其与赵之谦进行比较。两人的篆书风格相近,又是同乡(上虞隶属于绍兴府),年岁也相当(徐年长三岁)。
图片
毋庸置疑,作为同样继承邓、吴的 “并蒂” 书家,徐篆的格局或意境都要逊于赵篆,这是由书家的个人能力所决定的。但作为晚清邓、吴之后的重要篆书家之一,徐篆在书坛亦有其自身的位置。沙孟海在《印学史》中说道:“这一体飘逸纤巧,体态甚美。或许有人认为过于侧媚而不够端庄稳重,但印学界喜爱这一体的人着实不少。”
与篆刻相同,徐氏的篆书有时过于妖娆亦是事实。可以说,徐篆的 “侧媚” 影响了其在艺术层面的成就,但也正因为 “侧媚”—— 雅俗共赏,使其传播力增强,从而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。
图片
《徐三庚篆书册》中的金石意味,无疑得益于其对金石的潜心钻研。徐氏精于临摹金石文字,包含碑铭、瓦当、残砖、钱币以及各类青铜器等。
清黄式权《淞南梦影录》中记载:“各省书画家凭借技艺在沪上声名远扬者,不下百余人。其中尤为著名的有:书家如…… 徐袖海的汉隶…… 皆声名远播,几乎门庭若市,就连屠夫、商贩等凡俗之人能得到其片纸只字都视为荣耀。” 可见在光绪年间,徐三庚的隶书在沪上已颇受赞誉。
(致敬张小庄先生研究汇总!完结)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