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人物纪实报道,播出《从炮兵团长到清华大学老师,而且5次被评为“最喜爱的教师”,他是如何做到的?》。采制:总台军事记者郝志宏;播音:胡铖铖、宋波。
人物档案
吕冀蜀,四川广元人,1954年出生,1971年参军入伍到原北京军区某部炮兵连。在火热的军营里,他从排长、连长、参谋,一步步成长为炮兵团的团长。1998年,吕冀蜀被派驻到清华大学担任军事教学组组长。在教学实践中,他刻苦钻研、创新方法手段,推动军事理论教学和国防教育在清华校园落地结果。服役期间,吕冀蜀荣立三等功4次。2002年,退出现役的吕冀蜀被清华大学聘请为武装部教师,他以生动幽默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,先后5次被学生评为“最喜爱的教师”。近年来,吕冀蜀主编的《军事理论教程》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教材,他主讲的“高技术与现代局部战争”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。
夏日的午后,在清华大学“李兆基”教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里,记者见到了今年71岁的吕冀蜀老师。他个头不高,精神抖擞,走起路来步履铿锵。吕冀蜀感慨地说,自己被清华学子们评为“最喜爱的教师”,确实出乎意料,这也让他增强了讲好军事理论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吕冀蜀:参评的时候,工作人员跟我说,你就当这是参加一个普通活动,所以我觉得,评上就评上,没评上也无所谓。后来,我没想到能够多次被评为“最喜爱的教师”。这也鼓励着我讲好每一堂课。这几年,清华大学校庆时,都会邀请我作为嘉宾,因为学生们对我的课印象很深。
展开剩余82%吕冀蜀出生在四川广元,父亲曾经是一名军医,爷爷当过民兵队长。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,吕冀蜀从小就有一个“军旅梦”。1971年,17岁的吕冀蜀参军来到原北京军区某部炮兵连,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。在火热的军营里,吕冀蜀从排长、连长、参谋,一步步成长为炮兵团的团长。淬火成钢的军旅日子,磨砺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。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,吕冀蜀还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,他把数学思维运用到军事训练中,多次在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。
吕冀蜀:作为炮兵侦察兵,在训练中首先得计算距离,指示目标在哪儿,这是最关键的!而我的口算特别快。我还记得,当时全军炮兵部队组织射击竞赛,我连续三年拿到优秀,专业能力比较突出。
吕冀蜀担任连长时参加实战化训练
上世纪80年代,国家在部分高校开展军训试点工作,吕冀蜀所在的集团军担负起清华大学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。1998年,当时正在陆军某部炮兵团担任团长的吕冀蜀被选中,派往清华大学担任军事理论教学组的组长,专门负责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。吕冀蜀坦言,刚到清华大学,授课对象从军人一下子变成了学生,多少有些不适应,但他很快就顺利地完成了角色转换。
吕冀蜀:我之所以愿意去,一方面是因为清华大学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,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所在的部队都知道,我讲课比较好。
吕冀蜀在射击课上讲授射击要领
到了清华大学的课堂上,吕冀蜀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习惯在三尺讲台上边走边讲。吕冀蜀说,虽然他在部队给军官们讲过课,但是由于讲课对象发生了变化,他更加注重用通俗的语言阐释军事理论,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,每一堂课都充满了积极而愉悦的气氛。
吕冀蜀:在部队时,讲课就是我的强项,来到清华大学以后,我感受到清华大学国防教育的氛围很浓厚,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也很强。这样一来,我讲课时跟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共鸣。
2002年,吕冀蜀退出现役,被清华大学聘请为武装部教师,担任军事教研室副主任,主要负责军事理论的教学以及国防教育工作。
吕冀蜀:在清华大学工作,虽然不是在部队基层一线了,但是能够从事军事教学,组织各种国防教育活动,是对我军人生涯的延续。
吕冀蜀在军训中给学生做示范
吕冀蜀对记者说,自己很喜欢给学生们上课,也喜欢研究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上他的课。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,军人出身的吕冀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不少“妙招”。比如,他在课件里经常穿插各种战斗的音效,努力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,让课堂充满新奇和未知的元素。他所讲授的“高技术与现代局部战争”这门课因为内容扎实、广受欢迎,还被制作成慕课,吸引了超过17万人次在线观看学习,并被评为“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”,入选了“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”。
吕冀蜀:我在讲军事科技相关内容时,尽可能讲军事技术的新发展,并且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。只要是我的课,报名时间是从周一到周五,但大家在周一就报满额了。为此,学校就增加了名额,从160人增加到了320人。再后来,我也逐渐开始制作慕课,线上教育的规模就更大了。
吕冀蜀(左三)到部队看望入伍学生
除了日常授课,吕冀蜀还负责清华大学每年的新生军训和征兵工作,全程参与征兵宣讲、办理参军手续,以及落实优惠政策等各个环节。在宣讲大学生入伍政策过程中,吕冀蜀经过深入调研,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重点和思想困惑,激励更多有意愿入伍的同学积极报名。
吕冀蜀:清华大学针对在校学生入伍出台了很多优待政策,如果有条件的时候也可以回学校参加一些考试。这样一来,入伍的同学始终感到没有脱离学校的关注和关爱,所以渐渐形成了参军热潮。
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,3次参与完成国庆群众游行任务也让吕冀蜀难以忘怀。特别是在2009年,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群众游行,让他印象最为深刻,作为副总教练,他负责游行队伍的日常训练。10月1日国庆节当天,55岁的吕冀蜀背着音箱,用铿锵洪亮的口令指挥队伍行进和翻板变换图形,2500多名清华学子以饱满的热情、标准的动作,顺利通过了天安门广场。吕冀蜀也被首都国庆游行指挥部评为“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”。
吕冀蜀:我们分成四个大队,第一大队喊“科技发展,强我中华”,第二大队形成一个波浪式的队形。最终通过天安门之后,大家开始欢呼,看上去真有点像阅兵队形。
吕冀蜀(二排左五)组织学生参加航海实习活动
今年年初,71岁的吕冀蜀从清华大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。从军三十载,教书育人二十六载,吕冀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退役军人的职责与担当。在清华大学的最后一节课上,吕冀蜀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分享交流,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五味杂陈,有太多的不舍和眷恋。
吕冀蜀:我在清华大学的最后一堂课上,没有跟同学们说那是我的最后一节课。但是我讲了一个问题,过去“清华人”为国家的发展,为军事科技作出了重大贡献,在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,“清华人”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。所以,在课堂的最后,我说“科教兴国强军,还看我清华”。
(注: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)
本期《中国退役军人》专栏
作者:郝志宏
主播:胡铖铖 宋波
责编:张建动
编审:邓曦光
统筹:孙杰 邓曦光
监制:吕锡成 谭淑惠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