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,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尾声。4月,为了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,给国民党军队致命一击,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决定发动“湘西会战”(雪峰山会战),目标直指芷江机场。这一战略决定标志着日本在华北战区的最后一搏。芷江机场对于国民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空军基地,也是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机场。曾驻扎在这里的陈纳德将军和飞虎队,实力不可小觑。若日本成功攻占芷江机场,可能会对战局产生一定影响,因此,他们派出5个师团,总兵力达到10万人,兵分三路向雪峰山发起进攻,而芷江机场就在雪峰山后方。
然而,日军未曾料到的是,由于情报泄露,原本应该是一次迅速突袭的战斗,瞬间变成了大规模的会战。1945年4月9日,湘西会战正式打响。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,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场会战。中日双方总兵力超过28万,战线长度超过200公里。经过长达数日的激烈战斗,双方伤亡惨重,达到了5万人。显而易见,此时的日本军队已是风雨飘摇,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,失败几乎不可避免。日军在遭遇我军和民众的重创后,仓皇撤退,其中一支逃亡的日军队伍甚至跑到了离芷江机场不远的桐山乡。
展开剩余75%在桐山的森林中,这支日军队伍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背着枪的男孩。在确认他只是一个当地猎户后,日军将他绑了起来,并未对此加以重视,更未意识到他们将会遭遇一场噩梦。这个被日军抓住的男孩名叫刘冬生,年仅15岁,却是当地民间武装“嗅枪队”的一员。事实上,他正在执行侦察任务。
夜幕降临,刘冬生机智逃脱后,迅速将情报带回,并向嗅枪队的首领蓝春达汇报了日军的动向。“嗅枪队”是桐山乡瑶寨的一个民间抗日武装组织,由当地猎人组成,蓝春达是他们的首领。自从日本侵略中国以来,蓝春达便组织寨中的猎户们自卫反抗,逐渐形成了这支由80多名瑶族猎户组成的武装力量。虽然队员们并没有统一的军装,但他们使用的武器却与众不同——“鸟铳”,一种自制的猎枪。这种枪的弹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子弹,而是火药和小铁球。当发射时,数十颗小铁球会散开,射向目标,深深嵌入敌人体内,无法取出,痛苦而致命。
当日军进入马颈骨一带的密林时,他们原以为能够轻松逃脱,却没料到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法逃避的死亡陷阱。嗅枪队接到消息后,迅速展开了反击,试图拖延日军的步伐,等待正规军的支援。
首先,嗅枪队采取了近距离伏击战术。由于“鸟铳”射程较短,队员们提前埋伏在日军行进路线的草丛中。当突如其来的枪声响起,日军完全没有准备,瞬间陷入混乱,只能仓皇应对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嗅枪队利用这种战术进行了数十次伏击,给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。尤其在晚上,日军不仅要忍受无法生火的痛苦,还要面对猎人弯刀的近身攻击,情况极为危险。
其次,嗅枪队还采取了持续的追击战术,昼夜不停地追踪日军动向,寻找机会偷袭。他们曾占领制高点,对日军骑兵进行围猎,并成功配合国军歼灭了一批日军骑兵。战后清理战场时,嗅枪队惊讶地发现,死去的多数日军竟是高级军官,其中包括109联队队长泷寺保三郎。由此可见,嗅枪队的战绩异常卓著。
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,嗅枪队成功歼灭了约1300名日军(有说法称为数百人),而自己却仅有十几名成员受伤。这个由猎人组成的民间武装,以极其有限的力量,给强大的日军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,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段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